作为互联网发展大国,中国一直积极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。2009年,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——ipv6试商用在中国拉开了帷幕。
ipv6不是口号,更非时尚。它之所以出现,是由于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互联网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。我们之所以追逐它,是因为它非常好地解决了当下深深困扰我们的ip地址耗尽问题,这对全世界尤其是对网民增长速度迅猛的中国来说,具有非常切实的意义。
更重要的意义是,通过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与建设,我国将彻底摆脱第一代互联网跟随者的被动局面,有望在信息产业的部分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上不再受制于人,为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。
教育领域历来是互联网发展的先锋,在下一代互联网进程中同样如此。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,高校科研人员要通力合作,以过人的勇气和万分的热情,去创造校园网的ipv6新时代。
这既是责任,也是义务;既是挑战,更是机遇。
一方面,我们很难找到ipv6校园网的相关经验以供参考。互联网是技术创新的产物,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,在全球范围内也才10年左右。几年前,ipv6对许多人来说,还只是一个书面上的协议,不知何时才能真正到现实生活中。部分高校摸着石头过河,靠优秀科研人员和网管团队的满腔热情不断探索,以创新的思维,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挑战,为其他高校的校园网升级提供了可借鉴探索之路。
另一方面,目前ipv6产业化环境仍不成熟。几年前,网络核心设备厂商在ipv6上举棋不定,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,众多国内设备厂商开始重视对ipv6的支持。但不容乐观的是,诸多软件厂商尤其是应用软件厂商对ipv6的关注与支持仍显不足。对高校来讲,与产业链相关企业充分互动,共同推动产业化环境的成熟与完善,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。
当然,ipv6应用也是需要花大力气来推动的。因为用户不会刻意去学习ipv6,所以要以创新的思路,尽量简化终端用户的工作,引导用户通过ipv6获取资源,在用户当中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推广。
高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任务,担负着科技创新的任务,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任务。许多创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应用皆产生于校园,在这个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同时是创新者的群体集散地,用户就是我们创新与迎接挑战的动力。
我们相信,我们对新技术的热情能够应对这些挑战。这从cngi-cernet2精耕细作、创新发展的历程得到明证。我们还能从cngi-cernet2那条不断上扬的流量曲线,看到未来,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一年一小步,五年一大步。回顾历史,我们不得不感叹时间的迅速,以及教育领域同仁们不断探索迎接挑战的决心。只要不断尝试,不断思考,不断地接受挑战,一定会有新的成绩出来。
|